[不指定 2006/04/06 20:58 | by turbozv ]
画家的文学追问
——读古月小说《微尘》


      今年所出的一部长篇小说《微尘》,让我称奇:一是由新华出版社出——该社属目时政,一般是不出文学书的;二,作者古月,乃著名画家,这个客串,动作恁大。
      小说写了查氏三姐妹,个个出类拔莘,但境遇一样的糟糕——大姐心梅,在“文革”中,被一个叫她“心梅姐”的军代表看上,她却没有遂他的意。于是,那个在女人圈里所向披靡的英俊军代表就布置女人放出谣言,谓心梅这个“老女人,为了政治前途,勾引军代表,不得逞,遂诬告军代表”。
      谣言成功,心梅被气死。
贯穿小说始终的,是一个追问: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扭曲?
作者暗中的回答是:民族文化。是作为群体心态群体习惯的民族文化:任何个人都无关紧要,权势才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回答的深度在于,它刺穿了“体制”亦即社会制度这个坚硬了很久的外壳,终于达到了核心层面:我们自己的习惯。
其实文化这种说起来很是玄乎浩渺的东西,它也是很具体很夯实的,就是习惯。列宁说,世上最难战胜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习惯”。他说的就是文化的渗透与顽强。
在《微尘》中,真正左右人物命运的,是人群对权势的膜拜,与社会制度无关,与真理与谬误更是无关。我们这个群族,非常敏感于权势的意向,不但立即服从,而且生怕不被权势看好。
还是这个心梅,在解放初期那些过激的政治运动(例如肃反、土改、公私合营)中,因为丈夫是共产党的县委书记,自己也成为运动骨干分子,对前来探望自己的二妹探梅,那一种为了避嫌的绝情对待,正是这种文化的最自然、最标准的执行。探梅先是在解放前即被恶少冯文超在闺房中骗奸,冯文超因得罪了国民党正规军,被处决,探梅即嫁了国军连长;国军战败,连长又被解放军处决。带着两个孩子的探梅被贫农协会指定嫁给了一个50多岁老实巴交、的有残疾的老贫农。这样她认为自己的阶级成分已经“良化”了,所以才敢带上土特产去城里看好几年未见的大姐。
大姐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怎么找来了?谁叫你来的?你怎么这个时候来?”探梅极度痛心,一头在树上撞昏。
因此大姐心梅的种种就值得咀嚼了。她是她自己的牺牲品。正是有了她那样的重权势轻民生的群体习惯即民族文化基础,权势才可以将任何个人玩于股掌,是我们自己帮助权势把我们不当人的。“文革”,是这种因果关系的极致。
网上有篇文章,《外国人最不满意我们哪些?》,历数几条中,首推的即是“不管别人”。殊不知不管别人,其实就是不管自己。这是一个轮回的悖论:因为每一个“自己”,都是别人的“别人”。
《微尘》诠释了“我们的”政治的根基。政治的根基其实不是政权,也不仅仅是利益,甚至也不能与人性作简单联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辞海》),但如何来体现,就与这个群族的文化有关了。因此民族文化就是政治的第一根基。我在著名画家的小说里,读到了这个,让我立体地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深度。
我在青年时代就已知道古月大画家,而且就是我们重庆人氏,我们重庆出画家,已是众所周知,但我们的画家还“出思想”,而且思想出如此的文学大著,全国,乃至世界,恐不多见。所以我同意荷兰著名艺术评论家简·斯普劳特先生的评价:“古月是一位崇尚古典主义,坚持写实的画家……也是一个思想者,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国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在累累创伤中坚定走向文明的历程。”
而我的特别敬意还在于:一,古月先生至今呆在重庆(不是说人往高处走吗?)。二,他在浮躁虚幻的当代,居然还煞有介事地坚持这种古典式的追问。这让我欣慰地想到,喧嚣的力度是有限的,时代并不能改变艺术家的信念。

莫怀戚(此文发表于《重庆日报》)
画家古月 | 评论(9) | 引用(0) | 阅读(14992)
辘轳
2006/08/08 15:36
我喜欢有内容有嚼头让人能看得懂的画,看看每个国家美术馆里的观众,几乎都流连在这些绘画面前。我相信那些糊弄人的东西到头来也没多大意思,这些年的电影就是最好的佐证,所以,我认定古先生的画还会上杨。哥们,好好干。
钟笑一
2006/07/05 03:27
我非常喜欢看古月的小说,下载了,慢慢的看,可能是同时代的人,读来感慨万千,不禁要高声大叫,没有邓小平,那种让人窒息欲苦无泪的日子何时能了!
陈索
2006/06/22 06:08
人生就是人生,没有重来的。一个画画的古先生能写出这么感人的不同人生,让我这个从来胆小历经坎坷碌碌无为又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的人也写了起来。不求发表,陶醉在里面也是一种重塑人生的体验。
独上西楼
2006/05/31 03:35
今天得知古先生的画河东河西在广东拍卖了七十九万可贺
庄菲
2006/05/27 03:13
“左脸右脸”名字起得好!笔触风趣幽默,故事却深刻得耐人寻味;看似荒诞,却处处散发出人性和泥土的芳香。听说你是画画的,看了小说才注意到你的画,一句话,有血性!
了了oo
2006/04/28 06:35
好画好画,难怪能写那么多有意思的小说,自然是画文同源。可惜有好几幅只能搜索到一部分。
陈素
2006/04/20 06:43
小说“微尘”看了两遍,第一遍勾起了很多回忆,掉了很多眼泪。第二遍才看出了人生的真谛,虽说是悲剧,可能给人力量。如果再活一回,一定会清醒许多。
huf
2006/04/16 07:29
但凡是社会,总是有形形色色的人,而中国的奴化思想上上下下都是根深蒂固的,从前是,现在也是,只要打开电视,随着万岁万岁万万岁岁,跟即就叩头下跪,出镜率之高,世界绝无仅有!
温老侃
2006/04/14 03:41
莫怀戚不愧是个有名的作家,把古月的长篇小说《微尘》读到根根里面去了。我很有同感。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