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指定 2006/04/05 03:11 | by turbozv ]
  胡可信是2006年“感动重庆”的杰出少年,不仅仅是因为我在他六岁时候曾经去看望过他已经瘫痪了的病体,还因为他在整个十九年的岁月中,以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展示了他彩色斑斓的生命。他在难以想象的艰难中写下了2千多篇诗歌、散文和小说,画出了1千多幅画作,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都充满了对美的渴望和苦苦的追寻。以下这篇文字,是在即将为他出版的书籍“生命之光”所写的序。


《初升的太阳》
  1986年,我去胡国强家里看望他生病的儿子胡可信,这小孩躺在床上叫了我一声古伯伯,并时时露出高兴的笑容,可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双透着忧伤而明亮的大眼睛。那时候,小小年纪的胡可信下肢已经半瘫痪,我去他家,正是因为知道他不仅在艰难中争着上学,还特别喜欢画他梦里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六岁半的胡可信才开始上一年级,喜欢和人家说话。我说:“我是专门来看望你学习的。”只见他艰难地翻身过去从书包里拿出两个认真书写的小作业本,又从床头上拿出几张涂鸦成五颜六色的纸。我问:“喜欢吗?”他认真地点了点头。就在他点头的时候,我发现那眼睛里已忘记了悲伤,而是充满了欢乐和向往。
  胡可信这时的画非常幼稚,可就像他在作业本上艰难书写的文字一样,是用心刻出来的。我说:“你就这样画,就像凡高那样,不要追求去画像,而是画出你心里的东西。”我虽然给他讲了凡高的故事,可小孩子能懂得凡高吗?然而在十几年之后,当我再看到他的画时,不由得感到一种震颤,那一幅幅从心里刻出来的绘画,正是在忘记了一切生活中的苦难,坚定地叙说着他心灵的光明。
  胡可信被父亲和华新小学的同学们背着上了三年的小学,直到在课堂上连椅子也坐立不住了才不得不休学回家。而小小的胡可信并没有气馁,等待他的不只是对病魔的抗争,对外面世界长时间的生理的隔绝,更为艰难的是失去集体的欢乐,失去温馨交往的精神摧残。然而,从胡可信这以后度日如年的日子里看来,他先是在家里独自依床伏桌自学,然后在连翻身都不能自己的痛苦中,却以更大的意志力用尽一切办法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关注着外面的世界,甚而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别人的痛苦,关注着世界风云,关注着祖国朝气蓬勃的发展。
  所有事物的发展总是相互相成的,从胡可信大量的绘画,日记和诗歌文学创作中看来,他虽常常是孤居陋室,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你却能听到生命的拚搏,听到时代的脚步,听到对祖国的赞美,听到对美好的向往,听到人性的呼唤!
  正如他在文字里写道:“……我起床的时候,我脚穿裤子有些痛,脸都紧了,但是总算没叫出声来。……然后……又画了有火箭发射升空场景的1994年。”
  他又写道:“几乎每天,我都处于无情命运的困扰,因为“瘫痪”这个实在可怕的字眼,现今,不,已经是好几年了,偏偏在我的生活里阴沉映现!……这时候,我为了抵制绝望和悲观,总会在头脑中轻轻地编织出……春日里总要和风送暖,……乍然,一声远近可闻的雷声,如无影的洪钟,像无形的响鼓,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引导而击,声震四野,把尚在寒冷中沉睡的绿意唤醒。”
  我们不难设想,作为一个小小的少年,在他面临没完没了的痛苦中,总是咬着自己的牙,从强忍中去向往所有美好的事情。是啊,这时候,从他心里奋争出来的,是何等的悲壮,又何等让人为之动容的声音!
  又如他写道:“寄居陋室的我,因有书籍,电视,报纸与我天天为伴,自觉并不孤独而似乎在广阔天地……有时我眼望天花板,看着看着竟幻化出天空妙景,……我的心情在勃然飞跃,精神在欢欣超越,如同燃烧之焰火。”
  是啊,在如此孤寂的病痛中,胡可信以开阔的心迹和丰富的想象创造着自己,就像他最喜欢画的坦克那样,顽强地冲向所有的沟坎和刺篱。
  我们庆幸在常人难以忍受中的胡可信喜欢上了写作和画画,这不仅能敞开他的心扉,还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能。应该说,胡可信虽然小小年纪,可他的画是用心刻出来的,幼稚而凝重,充满了外部世界的反馈,充满了对光明刻骨铭心的渴望和追寻。他不厌其烦地画着太阳,柔美的,颤动的,灿烂的,炽烈的。他的画笔力刚健而活泼,色彩凝而重强烈,每一幅画虽随心所欲可都努力追求构图上的严谨。我们说到凡高,而我们再来看看同样在痛苦中挣扎的胡可信,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颗燃烧的心。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凡高的画是在愤世嫉俗中追寻光明,而胡可信是在生命的渴望中对外面世界的美好追寻。
  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他能留下的不到五分之一的东西,但依然有上千篇绘画、日记、散文和诗歌作品。就以这些作品的题目来看,也能体味到他广阔而充满人性的心境。比如“悼念慈爱的婆婆”“辣椒红红”“看中国地图”和“如歌的心情”;比如“明天的向往”“飘动的情怀” “新千年降临遐思”“中华咏”“梦之彩”以及“生死门口”和“拥抱四季”。我们试想,就在他疼痛缠身,度日如年的艰难里,无论从选材,构想和发自于心的倾诉,也让我们能看到他那生命的美丽。是啊,他的美丽和现实对比的那样强烈,他那纯真的爱是那么的鲜明,就在他闭着眼睛,痛苦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也没忘记倾注自己所有的热血去报效自己的祖国;就在他处于死亡门口的时候,也用自己尚存一息的体温去拥抱美好的四季。
  我们可以说,胡可信短短的一生是悲壮的。他之所以悲壮,不只是因为他在难以忍受的痛苦中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还竟然在自己仅有的天地中不断出版着小小的幽默画刊。那一幅幅让人捧腹大笑的图画,不单中看,还让今天去回顾他的人们在笑了之后更觉得心酸。
  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年,他写道:“让眼前这轻盈的纸中,注满我的心血、梦想和情怀,并继之不断地——飘向壮美的祖国,遥远的世界,我所爱,及感激所有的好人!”
  这是胡可信的心灵最是澎湃而又最最面对伤痛的时候写出来的,我们今天来读她,那散发着爱的炽热,应合着那可怜的体温,仿佛让每一个人都能感悟到,她是那样的发烫,又是那样的微弱,犹如慢慢消失的彩虹,在最后的缤纷中散发着久久的温馨。
  这小小少年在结束他十九年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不能不艰难地写道:“我在痛苦与幸福中挣扎着,无奈啊!……在疾病折磨中,我不知怎的,一遍又一遍地呼叫。……四十多个日夜过去了,在呼叫中挣扎,似乎有一个捉摸不透的阴影。在成熟中爆炸吧!……巨响是琴,血泪是河,流水是声,交奏着千古往事;……高山的背影,在万物的眼中传送;……一叮一咚,是情的波浪,心之花……”
  显然,这时候他语无伦次得连握笔的力气也没有了,可那挣扎中的交奏却永远让人遐想,那美丽“波浪”的涌动和“花”的绽放又让人永记于心。
  我们没必要用豪言壮语来评介他,然而胡可信感人至深的一生却让无数现代的人们动泪。我并不赞同一说有什么成果就说成是什么天才,可从胡可信了不起的短短一生中,他所留下的绘画和文字,不能不说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是我们所有能欢快蹦跳的孩子们能看到的无比宝贵的坚韧。
  他的“生命之光”今天终于出版了,对于不论是少年,青年,中年人和老年人,都是一种值得弘扬的意志,一种应该学习的精神。
  从小小胡可信离开入世七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读他那些绘画、日记、小说和诗歌,就犹如看到一簇簇燃烧的火焰,那是他的心在奋力的燃烧着,对任何在困难中前行的人来说,就犹如看到高尔基在“丹柯”小说里所描写的那样,他用自己那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了光明。
                     古 月2006,3,16
画家古月 | 评论(4) | 引用(0) | 阅读(13497)
机票 Email Homepage
2008/09/24 07:02
友情链接:国际机票
机票 Email Homepage
2008/09/24 06:33
哈哈!挺好机票
梳子
2006/06/20 03:15
你看过一群洁白的天鹅掉在油污池里吗?只能在充满无奈的生活里挣扎。我常常就有这种感觉。古伯伯写的胡可信好像想给他倒了些清洁剂,好人哪!
可可
2006/06/08 01:30
这文字让人感动,不只是了解了胡可信这个小孩,还能琢磨出画家伯伯是含着眼泪写出来的。我也是一个病残的少年,也喜欢画画,我哭了,因为从里面体会到真诚的力量,我说不出更多的话,但是我应该像胡可信那样,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